罌粟,
是一種毒品原植物,
可用來提煉、加工成鴉片、海洛因、
嗎啡等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。
一直以來,一些群眾誤信食用罌粟苗能預防和治療感冒的謠言,少數餐館在餐飲中將罌粟苗作為蔬菜食用,甚至在火鍋底料等食品中添加罌粟殼(籽)作為香料。其實,這些不止是違法行為,長期食用此類食品,還會出現(xiàn)和吸毒類似的癥狀。
云南省玉溪市公安局江川分局禁毒大隊工作人員通過實驗的方式,展現(xiàn)毒品原植物所含的毒品成分,希望廣大人民群眾,充分認識毒品,消除毒品認識誤區(qū),遠離毒品,保護好自己和他人,真正做到健康人生,綠色無毒!
事實上,
關于罌粟殼的新聞,一直不少
▼
2012年4月,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星沙一米粉店非法添加罌粟殼粉案開庭審理,店主范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,販賣罌粟殼粉的彭某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。
2015年3月,寧波兩個年輕人在民警抽查時被檢出尿液呈陽性,經調查他們是“被吸毒”,只因吃了添加罌粟的鴨脖。
2016年1月,北京西便門一家炸雞店店老板謝某,為了牟利用罌粟殼腌制炸雞,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,并處罰金1萬元。
2016年1月,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在組織開展打擊食品違法添加執(zhí)法行動中,發(fā)現(xiàn)35家餐飲服務單位經營的食品中含有罌粟堿、嗎啡、可待因、那可丁、蒂巴因等罌粟殼成分,存在涉嫌違法添加行為。
為了吸引吃貨
少數商家鋌而走險
把罌粟殼當做秘密武器……
那罌粟殼到底是啥?
對人體的損害真的那么大?
一起來看看
☟
罌粟殼中含有嗎啡、可待因、罌粟堿、蒂巴因、那可汀等生物堿類物質,可令人成癮。
有研究結果表明,長期食用添加了罌粟殼的食品,會出現(xiàn)發(fā)冷、出虛汗、乏力、面黃肌瘦等癥狀;嚴重時,可能對神經系統(tǒng)、消化系統(tǒng)造成損害,甚至會出現(xiàn)內分泌失調等癥狀,最終上癮,具有潛在的吸食毒品的傾向。
識毒防毒,時刻警惕小伙伴也要跟上腳步學會識別罌粟殼就是第一步!
從外觀上識別:
罌粟殼外觀為棗核形,如鴿子蛋大小,一頭尖,另一頭呈6-14瓣冠狀物。其殼體上往往有人為切割的多道刀痕。
初次食用加了罌粟殼的食物后,一般有心跳加快、臉微紅、口感舒服,吃后不易入睡等感覺。
食用者實際體感除了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外,與食物中實際非法加入的罌粟殼含量也有很大關系。
如果一不小心中了招
吃了加料的食物也別慌!
記住這幾招——
一
多喝水,這能加快有毒物質的排出。
二
多吃蔬菜水果,蔬菜、水果中的纖維物質也可以降低對有毒物質的吸收。
三
情況嚴重的,可別憋在家自己琢磨了,快找醫(yī)生求助吧!
另外提醒大家:
如果懷疑食物中添加了罌粟殼,需留下不少于50ml的湯料(最好取下層含油少的湯)送到當地的毒品檢測機構或公安局的刑事技術化驗室進行成分分析!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餐飲服務單位涉嫌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、罌粟粉等非食品原料的,可向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。
本文來源:云南禁毒、中國禁毒